一、个人简况 朱虹,女,1975年生,江苏省兴化市人,博士,副教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兼任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江苏分会秘书长,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纤维复合材料与工程耐久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FRP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 二、教育背景 1994~1998,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攻读学士学位 1998~2001,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2001~2004,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2012~2013,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访问学者 三、重要获奖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基金会高校优秀毕业生奖(1998年)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年,排名5)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排名6) 四、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FRP先进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建筑物加层加固及改造 近期研究内容:FRP加固结构抗震性能、FRP轻质结构及FRP组合结构,混凝土结构耐火性能 五、科研成果 (一)、主持的纵向课题: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玄武岩纤维网格轻质抗震墙性能及加固计算方法研究(50908045),2010.1-2012.12 2. 江苏省建筑业科研计划项目:钢混框架梁端负弯矩区高效加固方法研究(JG2007-16),2007.1-2009.12,通过鉴定 (二)、近几年参与的主要纵向课题: 参与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1. 国家973计划,应用FRP实现重大工程结构高性能与长寿命的基础研究. 主要参与者,2012.1-2015.12 2. 国家863计划子课题,碳纤维复合材料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筋混凝土结构及其应用,主要参与者,2012.1-2015.12 3. 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纤维增强材料(FRP)高耐久性城市桥梁结构体系研究(2006BAJ03B07),排名6,2007.1-2010.12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BFRP增强竹结构受力性能及设计理论研究(51078076),排名2,2011.1-2013.12 5.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学者攀登项目:高性能纤维复合索及其大跨预应力结构全寿命研究(BK2010015),排名2,2011.1-2013.12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具有稳定二次刚度的钢-连续纤维复合筋增强混凝土抗震结构及其设计理论研究(50608015),排名3,2007.1-2009.12 7. 5. 青海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藏高原严酷环境下复合功能材料研究(2005G115),排名2,2005.10-2009.12 8. 6.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高效混凝土梁抗弯加固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BK2006554),排名3,2006.7-2007.12 (三)、发表论文/专利授权/参编标准: 发表论文: 其中,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如下: 1. Jiawei Shi, Hong Zhu, Zhishen Wu, Rudolf Seracino, Gang Wu. Bond behavior between BFRP sheet and concrete substrate under the coupled effects of freeze-thaw cycling and sustained load. 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 ASCE, 2012 (Accepted) http://dx.doi.org/10.1061/(ASCE)CC.1943-5614.0000349 (SCI源刊) 2. 朱虹,张继文. 预应力FRP筋增强RC梁受弯破坏模式研究.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34(5):97~101, 2012 (EI) 3. 施嘉伟, 朱虹, 吴智深, 吴刚. FRP片材-混凝土界面应变率效应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45(12), 2012 (EI) 4. 施嘉伟, 朱虹, 吴智深, 等. 数字图像相关法测量FRP片材与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滑移关系. 土木工程学报. 45(10), 2012 (EI) 5. Jiawei Shi, Hong Zhu, Zhishen Wu, Gang Wu. Effects of freeze-thaw cycling and sustained load on FRP-concrete interface. ACI Special Publication, v 2, n 275 SP, p 1115-1134, 2011,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 Reinforcement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FRPRCS-10), 2011, Tampa, FL, USA). (EI) 6. Pu Zhang, Hong Zhu, Gang Wu, Shaoping Meng, and Zhishen Wu. Vacuum infusion molding process to produce FRP shell used in an innovative FRP-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 ICSBM 2011: Advances in Structures(EI) 7. Jiawei Shi, Hong Zhu, Zhishen Wu, Gang Wu. Durability of BFRP and hybrid FRP sheets under Freeze-Thaw Cycling. ICSBM 2011: Advances in Structures(EI) 8. 张普, 朱虹, 孟少平, 吴刚, 刘晓艳. CFRP/BFRP混杂效应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工业建筑. 2011, 41(3):103-107 9. 张普, 朱虹, 陈泉, 孟少平, 刘晓艳. FRP板与混凝土湿粘结界面剪切性能试验研究.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1, 33(3):74-79(EI) 10. 张普, 朱虹, 孟少平, 吴刚, 吴智深. FRP片材增强钢筋混凝土梁刚度与变形计算.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4):87-94(EI) 11.H. Zhu, P. Zhang, G. Wu, and Z. S. Wu, Experimental study on bending performances of FRP-Concrete composite T-beams with prefabricated BFRP shell, Proceedings of CICE, 2010 12.施嘉伟, 朱虹, 吴智深, 等. BFRP/HFRP布-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0 ( 3): 554-558 (EI) 13. 张普, 朱虹, 孟少平, 等. 混杂FRP-混凝土T形组合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0(3) :548-553. (EI) 14. 吕清芳, 朱虹, 张普, 吴刚. 日本建筑物抗震加固新技术[J]. 施工技术. 2008, 37(10):9-11. 15. Jiawei Shi, Hong Zhu, Zhishen Wu. Durability of FRP sheets under combined action of freeze-thaw cycling and sustained load.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FRPRCS-11), Portugal, Guimarães, 2013. 16. Jiawei Shi, Hong Zhu, Zhishen Wu, Hesham Diab. Strain rate effect on the bond of FRP laminate-concrete interfac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P Composites in Civil Engineering (CICE2012), Roma, Italy, 2012 17. 朱虹,施嘉伟,吴智深,吴刚. 快速荷载下FRP片材-混凝土界面性能试验研究. 第七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杭州,工业建筑(增刊), 2011, 41(464): 140-143. 18. Jiawei Shi, Hong Zhu, Zhishen Wu. Application of DIC method in strain measurement of FRP adhesive joint.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osites/Nano Engineering (ICCE-19), Shanghai, China, 2011 19. Jiawei Shi, Hong Zhu, Zhishen Wu, Gang Wu. Durability of wet lay-up FRP composites and their epoxy resins in alkaline environment.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novation & Sustainability of Structures in Civil Engineering (ISISS2011), China, Xiamen, 2011 (ISTP) 20. 施嘉伟,朱虹,吴智深,吴刚. BFRP/HFRP片材-混凝土界面剥离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第七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南京,2009 21.朱虹, 张巍, 高俊启. 桥梁体外FRP索应力的分布式光纤检测试验研究. 公路交通科技, 2006, 23(10):75-78. 22.朱虹, 钱洋. 工程结构用FRP筋的力学性能.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6, 23(3):26-31. 23.朱虹, 吕志涛, 张继文,等. AFRP筋松弛性能的试验研究. 工业建筑. 36(7):62-64. 24. 陈昊阳, 朱虹. 菱形可调节支撑研发及其卸载技术研究. 第十一届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中国山西. 2012 25.施嘉伟, 朱虹, 吴智深等. BFRP/HFRP片材-混凝土界面剥离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第七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中国南京. 2009. 26.朱虹, 张静, 刘晓艳等. 梁端负弯矩区受弯性能加固方法对比试验研究. 第六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 中国郑州. 2009, 330-334. 27.张静, 朱虹. 某多层综合楼楼板加固改造设计[C]. 第九届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中国福州. 2008, 625-629. 28.施嘉伟, 朱虹, 吴智深, 吴刚. 冻融循环与荷载耦合作用下FRP-混凝土粘结界面性能的试验研究.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 中国广州. 2007, 330-334. 29.朱虹,施嘉伟,吴刚,吴智深. FRP加固混凝土结构冻融循环耐久性能研究综述.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 中国北京. 建筑结构(增刊). 2007, 4-105~4-108. 30.施嘉伟,朱虹,吴智深,吴刚. 冻融循环与荷载耦合作用下FRP-混凝土粘结界面性能的试验研究. 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广州,工业建筑, 2007, 37(411): 330-334 31.Wei Zhang, Hong Zhu, Junqi Gao, et al. Health monitoring of rehabilitated concrete bridges using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ing. Computer-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2006, 20(6):411-424. 32.H. Zhu, Z. T. LÜ, J. W. Zha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laxation Performance of AFRP Tendons, Proceedings of ISISS2005. 2005 获得授权和申请的专利如下: 1. 朱虹, 张继文. 复合型材 ZL 200620074781.X,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日2007.8.8. 2. 张继文, 朱虹. 复合筋材 ZL 200620074780.5,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日2007.5.16. 3. 邹厚存,朱虹,陆飞,祝寿均.一种用于建筑物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的锚固装置.ZL 201220187835.9,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日 2012.9.5 已申请的专利: 4. 朱虹, 吴智深, 朱中国, 刘建勋, 陈喆. 用于制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空间网格的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581633.7 5. 朱虹,吴京,陈昊阳. 一种用于建筑中结构柱的卸载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1210398221.X 6. 朱虹,吴京,陈昊阳. 一种用于建筑结构构件卸载的支撑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申请号:201210397464.1 7. 朱虹,吴智深,朱中国,刘建勋,陈喆. 用于制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空间网格的模具.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220736361.9 8. 朱虹,吴京,陈昊阳. 一种用于建筑结构构件卸载的支撑机构. 实用新型专利, 申请号:201220535918.2 参编的标准如下: (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50608-2010 (2)《结构加固修复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GB/T 26745-2011 六、教学经历及教学水平 主讲课程: 目前主讲课程: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工程结构设计原理》 曾主讲课程:本科生专业选修课 《结构可靠度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双语)》,本科生基础课《程序设计及C++语言(上)》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本科生专业选修课《给排水工程结构》 教学获奖: 获东南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三等奖,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