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称“工程研究中心”)是于2011年11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该中心依托单位为东南大学、共建单位为江苏绿材谷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程研究中心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建设,旨在建设成为引领全国乃至国际玄武岩纤维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的高层次科创中心。同时也将为材料科学、土建交通工程、先进制造等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工程研究中心在国际知名学者、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东南大学吴智深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的带领下,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国内、欧美日高技术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顶级专家和高水平技术研发人员,团队核心人员超过30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70余人,涉及高技术纤维、复合材料、化工、土木、汽车、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江苏省创新团队。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发起单位成立国际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协会(ISBFC),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玄武岩纤维分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土木工程分会、中国公路学会玄武岩纤维公路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等。工程研究中心成果技术辐射国内科研单位100余所,国外20余所,玄武岩纤维生产企业20多家,中交、中建、中铁等大型应用单位40多家。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从事矿石原料筛选优化技术、高性能玄武岩纤维制备关键技术、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装备关键技术、专用配套材料改性关键技术、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咨询、技术服务。近年来,工程研究中心在玄武岩纤维原丝生产(稳定化、高端化、特色化)和高性能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制品技术、应用核心技术方面进行了攻关研究,创立了我国高性能玄武岩纤维生产和应用技术及标准化体系,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及部分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
(1)攻克了玄武岩纤维的高性能、稳定性及量产化系列技术难题,建立了高性能玄武岩纤维生产技术体系。①对全国近百个地区的玄武岩矿石进行了研究,初步建立了国内玄武岩矿石分布及性能数据库。②稳定量产的玄武岩纤维突破了强度3500MPa以上(接近碳纤维T300水准)及离散率5%以下的国际先进水平。③提出了多元混合均配原料设计与性能提升技术原理及方法,研发了高强(4000-4800 MPa)、耐高温(800-1000度)、高耐碱(强度保留率>80%)的玄武岩纤维生产与工艺。④开发了长寿命大池窑和漏板技术,突破了年产1000吨以上的玄武岩纤维规模化生产能力。
(2)建立了玄武岩纤维在土建交通领域应用的标准化体系,开发了20余种玄武岩纤维FRP网格/板/筋/索/型材/结构型短切纤维/絮状纤维等制品,用于混凝土和沥青增强,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打破了该领域碳纤维的垄断地位。解决了南海岛礁基础设施、大湾区跨海大桥、川藏铁路、舟山群岛等重大工程性能和寿命提升的难题。
(3)开发了系列玄武岩纤维在汽车、船舶、航空、电力(电缆)、环境、海洋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技术,如海洋平台结构、大尺寸风力发电叶片和轻量化长寿命塔身技术、长寿命鱼礁及海洋牧场、大尺寸耐高压输油管道、海洋采矿技术、轻量化新能源汽车电池仓结构等。
工程研究中心现有研发场所面积约4000平方米,分析检测设备及材料制备与加工设备总值超8000万元,分析设备涵盖成分检测,微观组织观察,表面分析,微观结构分析,相变分析,电学、力学及光学等性能分析等,建立了实时原位微观—细观—宏观—足尺试验评价装备及软件系统,其中多套设备针对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的性能寿命提升研究设计,国内独有。
近年来,工程研究中心牵头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江苏省重大载体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00多项,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8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5项;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文章300余篇,发表了至今为止国际上最高强度的玄武岩纤维制备方法。成果在国际上处于前端并跑地位,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牵头制定了国际ISO标准《Fibre-reinforced polymer (FRP) reinforcement of concrete — Test methods》、国家标准《结构加固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用玄武岩纤维网格》、《玄武岩纤维代号》等20多项,参编行业标准/协会标准2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一项,国际土木工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学会(IIFC)学会奖章(IIFC Medal)(学会最高奖),及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第六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