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生活点滴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12-23浏览次数:1279

 

                                         —— 作者:张普

 

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是东南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学术特区。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前身是2006年成立的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国际研究中心”。

时光荏苒,一眨眼的功夫,来到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回首往事,回想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满了感动和感谢!

2007年秋,我很荣幸的进入到东南大学并成为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少平教授的一名博士生。导师谦虚谨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清晰的结构概念使我们受益匪浅。导师传授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理论知识以及工程的思维方式,更有他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宽厚待人的生活原则。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孟老师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潜移默化之中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每每提起我的导师,一种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也正是孟老师的引导,让我成为了东南大学城市工程科学国际研究中心的一员。

记得当时中心刚刚成立不久,在中心主任吴智深和孟少平教授的带领下,以吴刚和朱虹老师等为首的一批年轻教师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干劲十足。各位老师呕心沥血,一心一意指导学生,坚持每周召开学术研讨会,坚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吴智深教授具有一流的国际视野和学术水平,他严谨笃学、知识渊博、思路开阔,而且他还特别喜欢和学生讨论学术科研问题;虽然他每次回国的时间短暂,但每次在研讨会上与吴老师交流,总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吴刚老师充分发挥了领导带头作用,工作勇于开拓创新、治学严谨、思路清晰、刻苦钻研,几乎每天都是最晚离开办公室,他把科研事业当成了人生的享受,他极大的工作热忱感染着中心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朱虹老师为中心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几年来,她思维敏捷、工作勤勉、兢兢业业,对事业执著而专注,在我们的学习、科研和工作上给予了具体而细致的指导;老师用实际行动感动鼓舞了中心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杨才千老师更是经常加班加点,工作认真负责,虽然肩负着中心学生工作的重任,自己的科研工作却也一点没有放松,坚持不断的开拓创新,迄今他已经发表了十几篇SCI文章……

在城市工程科学国际研究中心,师生齐心协力,科研搞的热火朝天。几乎每周开研讨会讨论研究的进展和规划。当时的我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种良好的科研氛围。每周一次的研讨会也使工程中心的学子们变得更加勤奋好学;沈圣、唐永圣、罗云标、丁里宁、雷云、洪万、施嘉伟和孙泽阳等一批思维活跃的同学也让我受益匪浅。研讨会上大家总是积极发言,深入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平时的科研工作中,大家也丝毫不吝惜自己的汗水,无论是在冬季深夜阴冷的实验室中,还是夏季中午闷热的生产车间里,都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和笑语。

当然,科研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同学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然而,也正是这些困难和挫折让我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让我们结识更多的朋友,让我们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坚信在在我们巨大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心面前,困难也会显得微不足道。我们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由衷的感谢以下几个单位:如北京特希达公司、浙江石金玄武岩纤维有限公司、南京大地集团构件厂、金陵科技学院结构实验室、南京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结构实验室、南京锋晖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和南京建辉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等。正是他们在背后默默的支持,才使得同学们的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感谢他们!

在中心的生活是充实而美好的,然而,我们大家还想让这种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因此想给中心提一些意见。中心虽然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但是却缺乏一些集体娱乐活动。集体活动能够释放压力,能够更好的增强中心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成立之初,中心也曾组织我们去一些郊游活动;遗憾的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活动被无奈的中断了……期待着这些活动能够重新启动!

在所有成员的努力下,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正在生机勃勃的成长起来,每个人都感到欣慰和强烈的责任感,期许研究院能够越来越好!

伴随着研究院的发展,我们的个人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回报。在研究院的经历已经成为了我们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此特别感谢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也欢迎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我们的团队!